人际交往中的四种心理效应

dashandahai
dashandahai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076 浏览

(一)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它各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自动利用少量的信息来得出广泛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判断方式,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关于晕轮效应,一个经典而有趣的实验,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的。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给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课教师的印象。 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现年 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敏锐、实际而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二字换成“冷淡”,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不拘小节”、“富幽默感”、“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作父母资格、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结果,美的得分最高,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美与丑,晕轮效应。

(二)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就是人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两组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特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竟有如此之大的评价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把其眼睛、下巴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三)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而牢固的,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过程会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具有综合的倾向。尽管产生第一印象所需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但人会自动地把这些不完整、不充分的信息用想象去予以填补,从而形成整体的印象,因而第一印象是容易出现偏差的。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 1957年首次进行的。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说杰姆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和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说杰姆孤僻而不友好,后半段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不友好。洛钦斯请四个等组的被试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结果为: 读第一篇文章的人,95%认为杰姆友好;读第二篇文章的人,78%认为杰姆友好;读第三篇文章的人,18%认为杰姆友好;读第四篇文章的人,3%认为杰姆友好;显然,同样的内容只因排列的顺序前后不同,就导致了评价结果的明显差异。78%和 18%的差异说明了首因效应的确是存在的。 第一印象之所以影响比较大,是因为在它形成之前还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它一出现就在人的大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痕迹。后来输入的信息难免不受到它的干扰,与第一印象相一致的,就会得到强化;与第一印象不一致的,就会本能地加以拒绝,以免引起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在后来的信息形成知觉的力量足够强的时候,才会打破原来由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产生新的印象。对于首因效应的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应该善于利用它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它的消极作用。

(四)近因效应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这两个心理活动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但很有价值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彼此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人际交往似乎是件难事,但如果能真诚地对别人微笑,你不就拿到了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吗?如果能幽默诙谐,你不就往人与人之间生锈的齿轮间注入了润滑剂吗?如果能宽容忍让,还有什么干戈化不成玉帛?如果能直面嫉妒,还有什么交际鸿沟你跨不过去?

发布于 2014-11-15 16:28

免责声明:

本文由 dashandahai 原创发布于 问心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16026936号-2